当前位置:首页 > 潮流

毛主席坚持抗美援朝,林彪列3点原因反对,主席一席话道破其软肋

朝鲜半岛三八线毛主席坚持抗美援朝,林彪不赞成,3点原因难以反驳,毛主席如何评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朝鲜半岛北部在苏联帮助下,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担任首相;南部则在美国帮助下,建立了亲美政权,代表人物是李承晚。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分界线。 起初,因苏美两大军事力量的存在,南北双方没有发生比较大的军事冲突。随着苏联和美国先后从朝鲜半岛撤军,拥有6个美械师的李承晚有了北进的企图,自此朝鲜半岛战争阴云密布。 反观金日成方面,当时朝鲜人民军只有3个师,其骨干还是参加中国抗战的朝鲜族将领。新招募的士兵们缺乏军事训练,而且武器装备落后。面对李承晚的挑衅,金日成压力很大,他求助中国和苏联。那么,毛主席和金日成是什么态度呢? 1948年底,金日成向斯大林表达了希望双方能缔结签订朝苏友好互助条约和提供武器装备援助的想法。斯大林没有同意缔结条约,他担心这样做会激怒美国。不过,斯大林还是批准秘密向北朝鲜支援一些轻武器。金日成 金日成认为这不能保证北朝鲜的安全,于是他秘密访问莫斯科面见斯大林。会谈中,斯大林向金日成明确表示:目前对北朝鲜军队的加强是必要的,但也没必要如此担心南朝鲜人的进攻。 金日成颇为失望,他决定求助中国,希望毛主席能给予军事援助。1949年5月,金日成派特使带着亲笔信秘密访问北平。信中,金日成提到了朝鲜半岛局势,希望毛主席同意把解放军中的朝鲜族官兵转归朝鲜政府,编入朝鲜人民军。资料显示,当时朝鲜族官兵主要集中在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总人数5万多人。这些朝鲜族官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参与激烈战斗,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远胜于李承晚的南韩军。 毛主席同意了金日成的请求,他对特使说:“北朝鲜与南朝鲜彼此冲突难以避免,这种冲突可能是闪电战,也可能是持久战。对你们来说,持久战是不利的,因为到时候即使美国不干涉,也会唆使日本向南朝鲜提供援助。” 毛主席还让金日成特使带话,“希望朝鲜半岛在中国国土全部解放之前,北朝鲜不要跟南韩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随着朝鲜族官兵陆续回到北朝鲜,加上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也陆续运到平壤,朝鲜人民军的实力大涨。毛主席、周总理和金日成 就在此时,李承晚秘密向三八线附近调集部队,而中共中央正在筹划解放台湾战役。1950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分别公开发表声明和演讲,都表示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 换句话来说,如果这两个地方爆发局部战争,美国不会直接派兵介入,这是一个巨大谎言。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介入。但是,当时美国政府这样的态度,加上李承晚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叫嚣:“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将万众一心,恢复失地!”都让金日成认为朝鲜半岛实现和平概率不大,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1950年4月10日,金日成再次秘密访问莫斯科,跟斯大林进行了十几天的会谈。会谈中,金日成详细介绍了朝鲜半岛局势。斯大林则反复询问金日成有没有必胜把握,美国是否会派兵干涉,如果干涉将如何应对。 金日成给出肯定回答,表示朝鲜人民军不仅能保卫北朝鲜,还能给予有效反攻,短则两个星期,多则两个月,就能解放南朝鲜。斯大林最终支持北朝鲜的统一计划,但他要求金日成必须去北京,征求毛主席对此事的看法。斯大林意思很明确,如果战争爆发后,局势不可控时,金日成应该求助中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毛主席和金日成 当年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访问北京。毛主席则明确表示北朝鲜近期不必要采取军事行动,他还向金日成表示当前国际局势对他们不利。毛主席的用意也很明确,“战争时机不成熟。” 不过,毛主席向金日成承诺: 一旦朝鲜境内爆发战争,我们打算在鸭绿江边摆上3个军,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没有妨碍;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越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 但是,毛主席深知事关重大,他对金日成表示此事要向斯大林核实一下。很快,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拿着斯大林的电文来到中南海。电报内容如下: 毛泽东同志:在与朝鲜同志的谈话中,菲利波夫(即斯大林)和他的朋友们表示如下意见:由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同意朝鲜人着手重新统一的建议。但有个附带条件,即问题最终应该由中国同志和朝鲜同志共同来决定。如果中国同志有不同意见,那么对问题的解决就应该延迟,直到进行一次新的讨论。会谈中的细节朝鲜同志可能会向您转达。 斯大林的态度既然是支持,毛主席也不好再说什么。金日成回到朝鲜一个多月后,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毛主席始料未及的。1992年,师哲在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提到了朝鲜战争,他写道:“战争爆发后,我们才得到消息。” 这句话非常关键,尤其出自师哲之口,当时担任毛主席的俄语秘书和中央政治秘书室主任。师哲负责收发毛主席跟斯大林之间的电报。也就是说,中共中央、毛主席等人事先并不知道朝鲜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但毛主席从国家利益考虑,坚持抗美援朝。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攻势势如破竹,南韩军溃不成军。对此,毛主席却持谨慎态度。果不其然,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驻守日本的海军和空军向朝鲜半岛出动,无限制地攻击三八线以南地区的朝鲜人民军。 6月27日,杜鲁门又命令驻守在菲律宾的美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协防”台湾的名义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这种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的侵略行为,必然会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紧急召开第八次会议,毛主席就美国侵略行为给出回应: 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地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不久,美国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秘密来到汉城南边水原机场附近视察,他目睹了从前线溃败的大批南韩军惨状。当晚,麦克阿瑟就给杜鲁门发去一封2000字电报,大意说如果不直接派出地面部队,南韩很快将不复存在。麦克阿瑟的建议被杜鲁门采纳,7月1日美国第一批地面作战部队抵达南韩。 紧接着,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代表缺席情况下,组建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麦克阿瑟被任命为总司令。8月底到9月初,毛主席多次会见朝鲜驻华代表李相祖,让他提醒金日成提防美军在后方登陆。麦克阿瑟 这时南韩军固守在朝鲜半岛东南一小片区域,并联合以釜山为核心的环形防御阵地美军,跟朝鲜人民军处于对峙状态。不过,朝鲜人民军经过两个月的连续作战,加上“联合国军”的参战,形势对北朝鲜很不利。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直接被拦腰切断。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很短时间伤亡惨重,被迫撤退,金日成在文件中写道:“原本的计划是在一个月内结束战争,我们不能消灭4个美军师团......我们因联合国军、美国空军及海军的出现而感到震惊。” 对于这一局面,毛主席早有预计,他于当年7月指示周总理两次主持保卫国防的会议,并成立了由四野第13兵团为主力的东北边防军,还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很遗憾,粟裕的身体情况很不好,最终未能到职。在这种情况下,林彪进入毛主席的视野中,希望由他挂帅出征。 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保卫国防会议上,林彪就对组建东北边防军很赞成,他表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四野责无旁贷,要出多少人就出多少人,要出多少武器装备就出多少。”虽然中央没有直接让林彪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抗战时期的林彪 党中央、毛主席希望林彪能挂帅出征,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组建东北边防军的主力都来自四野的部队,林彪又是四野司令员。林彪在四野的威望极高,而且他本人积极参与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多次提出自己的意见,所以由他来指挥这支部队也顺理成章。 第二、林彪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林彪跟粟裕一样,两人都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林彪在解放军中就有“三大战役有其二”、“渡江战役其半”的说法。毛主席对林彪也颇为赏识,评价他“打仗又狠又刁。” 第三、林彪长期在东北地区领兵,他具备大部队在酷寒地区的作战经验。同时,林彪在东北期间跟朝鲜党军领导人非常熟悉,很多朝鲜人民军的高级将领都曾是林彪的部下。另外,在苏联治病养伤期间,林彪和苏联高级将领都很熟悉。 美军仁川登陆不久,毛主席就出兵朝鲜跟林彪有过一次长谈。林彪不赞成出兵援朝,他从我国当时国内情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详细了解释了自己反对出兵的原因。林彪认为我们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应该由苏联方面出兵,我们做好东北地区防务以及后勤方面的工作,这是原因一。毛主席和林彪 林彪还认为敌我军事力量悬殊太大,美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军队装备更是高度现代化,这是原因二。原因三,林彪还认为:“美国还有海军、空军优势,如果贸然出兵,必然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林彪不赞成出兵的意见,毛主席并不意外,他深知出兵朝鲜需要慎重再慎重。 1950年10月1日,“联合国军”即将越过三八线,北朝鲜危如累卵,我们东北地区也面临威胁。金日成向斯大林和毛主席同时发出求援信。这天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原本是举国庆祝的时刻,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气氛却十分紧张。 在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不久,秘书又给毛主席送来斯大林的急电。斯大林在电报中提了一个建议:中国方面派出军队支援北朝鲜,苏联方面则给中国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掩护。至于出兵的人数,至少五六个师,以便北朝鲜能在三八线地区抵御敌人进攻。 金日成在求援信结尾处写道:“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望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毛主席把两份文件反复看了好几遍,又把送信的金日成特使请到菊香书屋,详细了解金日成的请求,他决定抗美援朝。不久,接到毛主席紧急通知的周总理、朱德等人来到菊香书屋。毛主席把两份文件给他们看,大家讨论起来,一直持续到后半夜。金日成的求援信 从讨论结果来看,毛主席坚持出兵,其他人则顾虑很大。毛主席决定第二天下午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出兵援朝问题。10月2日下午,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林彪参会。自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后,不断派出战机来到鸭绿江边侦查,不时还俯冲扫射江边中国村庄、城镇,毛主席认为出兵朝鲜已十万火急。 周总理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会议,会议开始后,他首先介绍了朝鲜战场情况,然后当场宣读了金日成求援信和斯大林急电。参会人员相继发言,林彪还是之前跟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不赞成出兵朝鲜,更是直接反对斯大林提出中国出兵的建议。 林彪说:“我们刚刚结束了内战,一切百废待兴,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生产,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打这一仗。”针对当前局势,林彪提出:如果我国一定要出兵,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把军队驻守在朝鲜北部,看看形势发展情况,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这时有人问:“如果我们出兵,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他们可否出动海军、空军来帮我们?”毛主席叹了一口气说:“如果那样,朝鲜同志就不会请求我们援助了。”林彪一听,又说: “我们打蒋介石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他们的武器先进很多。美军拥有庞大的陆海空军,还有原子弹。如果把他们逼急了,用原子弹或者战机对我们狂轰滥炸,也是够我们受的。”毛主席主持召开会议 林彪的一番发言得到不少参会者认同,大家倾向还是不要出兵。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毛主席和周总理看到反对出兵援朝声音很大,决定10月4日、5日连续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派专机将远在西安的彭德怀接到北京参会。彭德怀于10月4日下午会议中途抵达会场,他没有发言。 10月5日上午,彭德怀被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彭德怀一进到毛主席书房,就对毛主席说:“主席,我拥护出兵的决定,出兵朝鲜是必要的!迟打不如早打,争取主动!” 毛主席立即站起来,跟彭德怀紧紧握手:“老彭,还是你靠得住,那你看谁来挂帅比较合适?”彭德怀之前了解到林彪很可能会挂帅出征,就问:“主席,我不是听说中央已经让林彪同志去了吗?” 毛主席则把林彪不赞成出兵朝鲜经过告知,随后摆摆手说:“不谈他,不谈他,他这个人打起仗来,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我起初确实提到他,他对东北熟悉,四野十三兵团又在那里,可他惧怕打不赢,又借口身体欠佳,不愿担此重任。”毛主席这席话在很多资料中都有提及,这显然是在批评林彪,也道破了林彪的软肋。 对林彪不赞成出兵的理由,毛主席跟周总理私下也说过:“林彪打仗谨慎有余,胆略不足,身为高级将领,如此缺乏战略眼光,临阵怯阵,实属不该!”当然,林彪也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只是没有站在更高层次的战略角度来考虑抗美援朝的意义。毛主席和彭德怀 当天下午会议上,彭德怀留下了一段后来广为流传的话: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摆在我们家门口,它想发动侵略,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 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就出兵朝鲜达成一致意见。10月6日,周总理主持军委扩大会议,林彪还是提出最好不要出兵。周总理给予了批评: “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美国逼着我们非打不可。我们的目的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最后一定会胜利。特别是现在朝鲜政府、金日成首相一再请求我们出兵援助,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 10月8日,毛主席签署命令:东北边防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晚,志愿军兵分三路秘密跨过鸭绿江。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新中国的一场立国之战!这场战争的胜利影响深远,敌人从此不敢轻易地进行欺侮和侵犯中国的尝试,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和平稳定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